当前位置:好孩子早教网 >早教资讯 >正文

为什么娃越长大越不懂事了主要是家长的威望感没有晋级

2019-12-12 02:51:23  阅读:2753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卢泓钢0469

文|小鱼奶爸日记原创,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

今天要聊的是一个家长们的普遍问题,为什么娃越长大,越不懂事了?

除了是孩子的思想日渐成长的缘故,家长的权威感没有随之升级,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
即便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,如果他认为父母所言正确的话,至少也不会做出太过惊世骇俗的事。

想要具体地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,家长要先了解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。

0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内容

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,研究了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,以及对过失、说谎、公正等词的认识后,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了4个阶段。

1)前道德阶段(0~3岁)

这时的孩子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,一切问题都以自我为中心。此时的他们完全不理解何为规则,他们心中的规则就是世界的规则。

2)他律道德阶段(3~7岁)

这应该是孩子最听话懂事的阶段,因为此时他们的道德思维比较低级,但已经对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,因此外在的表现就是单方面地尊重权威。

对孩子来说,这种权威感几乎来自于父母。在他们眼里,父母提出的标准和规则,自己有必须遵守的义务。

并且,他们会习惯性从行为的物质后果上来判断好坏程度。就像他们会认为打碎三个碗比打碎一个碗更坏,而不懂无意间打碎三个碗和有意打碎一个碗的区别。

此时的孩子眼中,世界是非黑即白的,他们会认为一项行为如果不是好就是坏,而评判标准就是大人对这类行为是惩罚还是奖赏。

3)自律道德阶段(7~12岁)

这时的孩子已经认识到。规则是为了使人们能够相互协作而创造的,可以依据人的意愿而改变,因此将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。

4)公正阶段(11~12岁之后)

皮亚杰认为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平等关系,孩子能摆脱刻板的印象,考虑到对方的真实的情况,判断规则是否正确。

如果简单理解的话,年纪比较大的孩子会意识到他人的单方面要求可以不必遵守,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,或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的前提之上。

打个比方,职场人士会因为对方是上司而听从其要求,但不会屈服于毫无理由的“我说的就是对的,你必须这样去做”的霸道要求。

当然,父母也必须认识到,在孩子心目中权威感的逐步丧失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。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、老师,还是其余具备权威话语权的社会人士。

02如何辩证理解父母权威感对孩子成长的作用?

虽然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照着自己的期望发展,但如果孩子缺乏自己的主张,只是无脑服从于权威,本质上并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。

就像皮亚杰所说的那样,当孩子能通过主观的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,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。

孩子出现与父母相悖的想法,未必不是一件好事,只是要看他们的想法是否合理。

如果父母只是单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施加所谓的假权威,最终取得的效果,可能会与预想中背道而驰。

就像很多家长会把沉迷于网络、不愿意学习的孩子送到借网瘾学校电击,就是一种假权威。暴力并不会让孩子爱上学习,从心理层面上让孩子自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才是真正的权威。

也就是说,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,父母也要对自己的权威感与孩子的服从性,有更加宽容的认识。

当孩子不愿意服从自己的要求时,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,而不是不由分说地要求孩子无脑服从自己的任何决定。

这其中涉及到很复杂的认知系统,也需要家长有良好的自省能力。

03哪些行为会破坏家长的权威感?

1)娇惯

很多家长尽管所受的教育水平非常高,但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却很失败。

“惯子如杀子”这句话谁都知道,可真正执行起来,家长们的做法就不一定怎样了。

越是教育水平高的家长,越想和孩子达成民主关系,总会担心自己会否管教过严,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
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成长的,深知其中之害;另一方面是由于如今的新式教育环境,提倡家长用爱和自由对待孩子。

因此,慢慢的变多的家长,信奉与孩子做朋友的教条,但在真正执行的过程中却模糊了其中的边界,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娇惯。

比如下面这张图,真正做到尊重孩子,又让他保持基本敬畏心的家长,寥寥无几。

2)情绪反复

如果家长连自己的负面情绪都处理不好,一遇到事情就容易情绪失控,也会给孩子一种不安定的感觉。

尤其在父母的盛怒之下,孩子虽然认错,却完全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。

最终要么在沉默中爆发,要么成为无脑的服从者。

3)出尔反尔

这不单单是给孩子的承诺,还有父母知行不一的情况。

比如给孩子的要求是这样的,但自己真正执行的时候又是那样的。父母尚且双标,孩子又如何相信你呢?要想让他人信服自己,起码要自信。

04如何让孩子长大了,还保有恰如其分的权威感?

谈到这样的一个问题,我们先要了解父母的权威感来自哪里。

权威的来源主要是4个部分——权威定向、知识定向、身份定向和行为定向。

当然,每一个定向都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,发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变化。

权威定向指的是一个家中的大家长,通常具备家庭重要事件的决定权。

知识定向指的是父母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,能够让孩子心悦诚服。

身份定向指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身份压制。

行为定向就是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要接受惩罚,因此要尽可能的避免犯错。

调查结果发现,5岁的儿童对于权威的认知与服从,主要出自于行为定向和身份定向。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,大人往往会误以为暴力行为能让孩子听话。

而10~13岁的儿童,对权威的认知与服从,主要来自于知识定向,他们更加信奉以理服人。

家长的权威感建立,也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升级。

在孩子小的时候,能够使用奖赏结合的方式,让孩子知道何可为何不可为。

但等到孩子10岁之后,这种方式的用处就不大了,不建议再用父母的身份或暴力来压制孩子,而要真正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,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,指导孩子接下来应该怎么走。

如果你提供的建议的确能帮他处理问题,自然会慢慢让孩子信服你,真正把你所说的话听进去。

就像前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的这个段子一样:

一到三年级的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最凶,因为这时所有的题目他都会;

四到六年级时就无法骂孩子了,因为他自己也有很多题不会;

初中之后。基本就摆不起家长的权威了,需要和孩子进行交流,因为题目自己都不会;

到了高中甚至进入到被孩子鄙视,只能煲汤、做饭当后勤的阶段。

这是一种比较幽默的说法,但话糙理不糙,假如没有干货,是不能让孩子信服的。

所以说,做家长也是一场修行啊,活到老学到老。不要永远板着一张脸对待孩子,总有一天会不管用的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